曾经纯洁的朋友圈变成了一个“发财致富”的名利场,各种软暴力已经让最初的微信朋友圈完全变质了。缺少了插科打诨讨论饭菜的美味,失去了高谈阔论吐槽人生艰辛的理由,能够替代的是各种点赞活动和宣传广告的层出不穷。现在,打开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了,朋友圈最终会沦为和QQ空间一样荒凉吗?
社会学家这样说:“语言和符号本来就是一种权利的彰显”,如同我们朋友圈里的晒图、晒状态、秀恩爱,也是一种个人文化资本的传播。如今微信朋友圈感觉越来越没有底气,也许微信内部也在考虑如何升级或者寻找新氛围。在升级打怪过程中,微信无心插柳柳成荫地养活了一群微商和朋友圈发小广告的。究竟在什么样的原因,导致成这样的结局呢?
腾讯的焦虑其实还是在流量上,罗振宇讲过一个观点,流量总量是永恒的,此起彼伏的、此消彼。支付宝、美团都不担心,是因为他们都属于更硬性需求,属于工具类。而微信朋友圈、抖音、快手、微信和微博,都属于饭后文化,哪个没有了,都不是无可替代。社交社区看似不通,但却也通。当然,这些都还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。
当大家还把微信看成是一个单一应用时,它就很难同时成为社区和社交工具的,安卓上把小程序做得像多任务,其实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,但推送等注意力工具无法分开依然是有问题。微信朋友圈主打熟人社交,而其他类似陌陌的社交平台,都更偏向于陌生人社交,社交和社区最大的区别是,社交基于人,社区基于内容,两个产品的地基完全不同,完全是两回事。社交短视频,我以为目前全球做的最好的是Instagram的story(与Facebook的story功能相当但社区属性不同),与同龄朋友、同事同学间都用Instagram交流,这里“交流”并不是限制于放松消息,而是分享即时状态,由此衍生出来的交流。举个场景,你到一间餐厅吃饭,随手拍一条信息(也没什么顾虑反正24小时销毁,之后会自动归档但仅自己可见),你朋友看到了,跟你说这间自己也吃过也不错,或者说看着不错下次带我一起去,就聊起来了,这也是半熟人社交一个恰到好处的社区。能从朋友圈这样的社交里,找到另外一种玩法,是每个人对打开朋友圈意愿的强烈追求。不然,朋友圈只会沦为和QQ空间一样荒凉。
腾讯从来就是做社交的,微信作为一个社交产品,只是附带了一个有社区属性的朋友圈,朋友圈囿于母体的社交属性,注定不能发展成微博抖音那样的社区。越来越多的人,对打开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,不愿意被互联网时代那无处不在的信息所缠绕,减少一份浮华。如果按着这样的发展,朋友圈终将会和QQ空间一样变成荒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