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闻金老先生离世,第一反应:媒体又搞什么新闻,再过一会儿推送不断。别了,金老爷子,一如我们不得不告别青春时的壮丽江湖,告别成年前最后的童话。老先生这是喜丧了,倒是有一首《沧海一声笑》想送给他。金庸先生的书看过《连城诀》、《天龙八部》、《射雕英雄传》、《神雕侠侣》这样的剧,看了好多遍。小时候也偷偷地学着气沉丹田、五心向上,念着: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,是顾虚胜实,不足胜有余。”尽管不知道丹田在哪儿,也不知道那句话的意思,但就是觉得好玩,金庸的剧加上黄霑的词是绝配,可惜两位高人均已作古,我等只能一遍遍回味经典。曾梦想仗剑天涯,而今梦想已逝,谈什么侠肝义胆,金庸亦去,亦是我们的一大遗憾。
金庸先生为什么有这么长久且深远的影响力,一定是表达了人性共通的部分,粗率地讲,就是对自由的不灭追求,对公证的朴素要求。这也是罗斯福所说的四大自由,而不是红太阳无死角的灼烧照耀。时代不复返了,有共鸣的人也会越来越少,但是金庸先生在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这一笔,事实永远存在,我们不懂金庸,就好像我们不能穿越过去懂得那些伟大的人一样,这是时代的悲哀,也是时代之幸,悲哀在从今往后无人再懂,幸运在一个个时代不断萌发,独一无二。绝无仅有的时代会逝去,绝无仅有的时代也会出现,人生代代无穷已。金庸亦去,带走的是我们的青春人生与最美好的侠义。怀揣着一颗闯荡江湖的心来,可能再现实里变成了跑江湖的,武侠于大家,江湖之于我们。曾梦想行侠仗义,转眼梦想已逝,感觉曾大闹一场,各自散去了。
“怜我世人,忧患实多”和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”一样,是金庸先生自己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悲悯。其实,比起善良的金庸,我更愿意相信“三体”,世人其实也是双刃剑,善恶不分的多。这正是这样,曾梦想仗剑天涯,有一知己能大醉三秋,我们终究没有金庸先生笔下的爽朗和疏阔,而今梦想已逝,肉身拘在这三尺格子间,多少年虽不能至,心却向往之。
武侠是复古,是自救,是寄托,是想象。有多少人皆再生于这些江湖奇景中的人道主义中。依剑伴我走天涯,人们都说我是爱上了杨过大侠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,其实我只是爱上了峨眉山上的云和霞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。曾经梦想仗剑天涯,看着故人如风中落叶般逐渐凋零,抑制不住地难过,大概是这些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、事、物,都是我活着的存证。而今梦想已逝,金庸亦去,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,从此又少了一点吧。